伊莉討論區

標題: 司馬炎究竟是個好命又幸運的紈絝子弟,還是真的有當皇帝的氣度跟智慧呢? [打印本頁]

作者: a4728567    時間: 2025-1-6 02:38 PM     標題: 司馬炎究竟是個好命又幸運的紈絝子弟,還是真的有當皇帝的氣度跟智慧呢?

本帖最後由 a4728567 於 2025-1-6 04:54 PM 編輯

司馬炎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有爭議的開國之君,房玄齡在晉書裡評價:「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慾。有司嘗奏御牛青絲紖斷,詔以青麻代之。臨朝寬裕,法度有恆)當時的晉朝臣子何曾說司馬炎是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而唐太宗李世民批評司馬炎:故賈充凶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年,網紀大亂,海內版蕩,宗廟播遷...........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於眾口,事不定於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於初,而乖令終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晉武帝在對待臣子的進言是很有氣度的,從司馬炎對待劉毅的態度可以稱得上仁君了,不但沒發怒還升了劉毅的官,至於雄才大略似乎稱不上了,司馬炎實在讓人看不出那裡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了?那這樣的話曹丕,孫權,高洋應該比司馬炎更有資格算得上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了對吧?看看一個蠻族首領禿髮樹機能就讓司馬炎頭痛不已損失了好幾位邊疆重臣,甚至還嘆息天下有誰能為他對付禿髮樹機能,這件事幾乎成了司馬炎人生中的一大汙點跟笑柄,很多史學家批評司馬炎也就是個好命的紈絝子弟罷了,如果不是生在司馬家,他恐怕也做不了什麼大事,大家對司馬炎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作者: 蝶飛龍    時間: 2025-1-16 12:57 PM

就是一個有點小聰明的富三代吧.
他的父親及叔叔才華也不如司馬懿
作者: wwwww423    時間: 2025-1-18 10:31 PM

司馬家先代都已經幫他鋪好路也找好輔佐了,只是司馬炎在還沒統一天下前還沒有顯露出太過昏庸的行為吧
作者: af129323391    時間: 2025-1-26 11:55 PM

前期明君無誤,還會跟百姓宣導政策;後期賣官鬻爵貪戀女色,選不好的繼位者。
(像唐玄宗也是一樣,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覺得可以享福就引發安史之亂。)
作者: lilfox11    時間: 2025-1-27 09:59 PM

我個人覺得
在統一天下的能力上,雖說基業是三代的積累,但本人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他也無法完成最後的一步。這方面來說,不能說晉武帝能力不足。
統一天下後,他也的確,讓三分天下能夠進入“統一模式“ 而不是還停留在分裂的局面,這方面也要給予加分

但在這同時
他沒有好好的去思考,分封諸王的代價,只是單純想要解決一個問題,但造成更多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吃到九品中正制的紅利,看不出未來造成的問題,最終造成魏晉南北朝積累了甩不掉的大家族問題。
一直到,隋文帝以後,開始以科舉慢慢取代九品的舉察制,最終在武后時期拆解掉大家族

所以綜合評價,不能算是無能
但也不能算是有長遠的眼光去制定完善的制度
作者: 蝶飛龍    時間: 2025-1-28 12:24 PM

af129323391 發表於 2025-1-26 11:55 PM
前期明君無誤,還會跟百姓宣導政策;後期賣官鬻爵貪戀女色,選不好的繼位者。
(像唐玄宗也是一樣,前期勵精 ...

差很遠, 唐玄宗是憑自身能力繼位.
這司馬炎就是妥妥的富三代, 就是比孫酷強一點.
作者: 蝶飛龍    時間: 2025-1-28 12:27 PM

lilfox11 發表於 2025-1-27 09:59 PM
我個人覺得
在統一天下的能力上,雖說基業是三代的積累,但本人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他也無法完成最後的一 ...

武帝的一統天下我覺得不是什麼大成就.
隔壁的孫吳是搞到天怒人怨, 加上連陸坑也病死了, 真是天時, 地利, 人和樣樣齊.
這樣好的條件, 司馬炎最初還是不想打的.

個人意見是他的能力非常中庸.
作者: lilfox11    時間: 2025-1-28 04:58 PM

蝶飛龍 發表於 2025-1-28 12:27 PM
武帝的一統天下我覺得不是什麼大成就.
隔壁的孫吳是搞到天怒人怨, 加上連陸坑也病死了, 真是天時, 地利,  ...

認真來說
如果沒有司馬師和司馬昭打的基礎,我是不認為司馬炎能統一天下

話又說回來,在那個時期,總覺得就是從一群差生,找一個不差的出來
對比來看,只能說司馬炎就像你說的,綜合天時、地利、人和,完成最後的一步

對比起,始皇 奮六世之累,尚且需要經歷的難度和佈局
司馬炎是真的簡單很多........
作者: 蝶飛龍    時間: 2025-1-28 10:54 PM

lilfox11 發表於 2025-1-28 04:58 PM
認真來說
如果沒有司馬師和司馬昭打的基礎,我是不認為司馬炎能統一天下

那時是世族政治, 世族中負責滅吳的王渾, 王濬, 杜預也頗有將才.
內又有張華等名臣, 只要不像賈后一樣胡搞, 統一上下離心的孫吳不是太大問題.
作者: lilfox11    時間: 7 天前

蝶飛龍 發表於 2025-1-28 10:54 PM
那時是世族政治, 世族中負責滅吳的王渾, 王濬, 杜預也頗有將才.
內又有張華等名臣, 只要不像賈后一樣胡搞 ...

事實上
常常看到有人在云,科舉制度害了中國發展什麼的
我就在想,你是沒有看,之前舉察制崩掉,再變成九品中正制,那時有多黑......

以後可以開一個選才制度演變的討論題
作者: 7768541    時間: 7 天前

lilfox11 發表於 2025-1-27 09:59 PM
我個人覺得
在統一天下的能力上,雖說基業是三代的積累,但本人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他也無法完成最後的一 ...

上個朝代發生的重大問題
通常是下個朝代的改進重點
上個曹魏的滅亡
重點在於曹魏皇族的控制力低落
世家大族控制整個國家
所以晉朝吸取了這個教訓
才會選擇分封諸王
來增加司馬氏對國家的控制力

作者: tangoxtc    時間: 7 天前

lilfox11 發表於 2025-1-27 09:59 PM
我個人覺得
在統一天下的能力上,雖說基業是三代的積累,但本人若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他也無法完成最後的一 ...

其實科舉剛開始時並沒法瓦解世家
因為能參加科舉的人選一樣是透過類似於察舉的方式選人
只是因為有考試讓世家的酒囊飯袋不能輕易任官而已
武周後的改變也只有把背書為主的明經明算等科目改為次要選拔方式
以實事策論為主的進士科為主要選拔內容
更加讓酒囊飯袋無法入仕罷了
武周時期拆掉的也只有從南北朝後期逐漸掌握中央權力的關西隴西地區的豪門望族
但透過的不是科舉而是權力鬥爭
而盤據於中央以外的地方世族諸如山東世家、江南世家依然強勁
因為到了唐朝中葉皇帝想與這些世家聯姻還會被拒絕

武周時期的科舉項目改制的紅利在當下不顯
隨著有才的少量寒門進入中央後形成勢力才有壓制世家的情況
但這些人也透過科舉遴選資格提拔自己人形成新興世家
所以唐朝後期的牛李黨爭與其說是寒門對抗世家
不如說是新興世家在與傳統世家對抗
世家風氣仍是當時的知識分子的普世觀念
寒門也是以建立新世家為目標

真正改變世家政治的是黃巢
黃巢之亂大肆屠殺世家造成世家傳承中斷
隨後的五代十國藩鎮勢力多為武人當政不重視文人
經過這百年斷層世家制度已然瓦解
而後的宋朝科舉才是真正讓世家制度不可能恢復
因為宋朝科舉資格不再有任何限制
只要能通過應試就能在科舉制度中步步高升
自此富不過三代常成為這些官宦家族的常態
作者: lilfox11    時間: 7 天前

tangoxtc 發表於 2025-1-29 05:41 PM
其實科舉剛開始時並沒法瓦解世家
因為能參加科舉的人選一樣是透過類似於察舉的方式選人
只是因為有考試讓 ...

雖說,這個整個離題離到南天門去了

但我個人是覺得整個舉材的演變,有很多可以討論

包括舉察制的由來,怎麼崩壞,崩壞是怎麼和地方士族連結
再來是九品中正 和 原舉察制的由來,改了什麼,怎麼從地方士族 變成 國家級大士族

再來到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考核演變,然後為什麼從原來五花八門的考題,到後面變成只剩下八股經義。
作者: tangoxtc    時間: 7 天前

本帖最後由 tangoxtc 於 2025-1-30 04:08 AM 編輯
lilfox11 發表於 2025-1-29 08:12 PM
雖說,這個整個離題離到南天門去了

但我個人是覺得整個舉材的演變,有很多可以討論

察舉制是從世襲制演變的
以往在分封封建時代由世襲貴族主導管理已然夠用
但隨著春秋戰國的戰亂貴族凋零和秦漢採取的中央集權制
讓官員選拔只依靠世襲貴族已然不足
所以將官員的選用交由地方推舉
中央再行派任與考核晉升形成了察舉制
(簡單說就是地方管推薦和任用、中央管派遣與升遷)

但是東漢中期以後中央混亂
原由中央執行的派遣與升等資格無暇觸及地方
於是地方官員逐漸由在地豪族把持形成割據
因此改良為九品中正法將察舉制中的官員的舉薦任用資格收歸中央
這樣中央就從上到下徹底掌握官員的任用資格與升級
(簡單說只交由中央從推薦任用到派遣升遷一併管轄)

九品中正法實行的前期的確做到了官員更聽命於中央的現象
但隨著資源豐富的大型世家逐漸掌握中央權力後進入了世家時代
世家為了壟斷權力階層彼此聯姻又相互牽制
九品中正法的選用升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任人只看出身不看才學

但隨著世家政治權力的擴大
世家中的酒囊飯袋依樣可以靠著九品中正法為官
這讓掌政者需要有學識的人才時常遇見這些飯桶
所以改制為科舉
科舉的實施確立了任官制度上的一大分水嶺
科舉前:先舉薦後(或沒有)考核
科舉後:先考核後舉薦
考試至上是科舉形成的濫觴

不過科舉之初還是有著察舉的內容
首先是參與科舉的資格依然由舉薦的方式產生
再來是考試過程不糊名可任人了解試卷的作者是誰
這樣既沒剝奪世家掌管推舉和任用的權力
同時也確保了通過科舉的有著一定程度的學識
然而科舉又同時有另一項弊病
因為當時科舉應試項目眾多
有可靠著背誦過關的明經明算等科
有需要實事策論的進士科
所以世家大族透過數百年累積的經文解義內容進行填鴨式教育後
依然可從明經明算等科中取得大量的官員職位
這讓掌政者從面對飯桶變成面對書呆子
因此從武周後逐漸提升進士科的地位
因為進士科不僅更能篩選出有學識之人
同時寒門也更有機會在進士科中嶄露頭角

然而科舉資格始終依靠舉薦讓世家依然把持著
讓世家政治在唐朝依然尾大不掉
唐末底層出身的黃巢仇視世家掀起戰亂大肆屠殺讓世家時代瓦解
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時期重武輕文世家無力復甦
入宋後科舉再改制
先是廢除推舉改由不分資格一律應試
再來是廢除可依靠背誦的明經明算等科只留進士
更甚者試卷糊名等防弊措施也從宋朝開始
自此經年累世的世家不再
然後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更是讓考試內容五花八門
所以宋朝的科舉真的可說是科舉內容的全盛時代

然而考試文體不拘一來很看閱卷官的偏好
另一方面也能讓人從側面推算出應試者是何許人也
因此明朝後科舉文體採用單一標準八股文
加上從宋朝興起的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限縮了對於四書五經的解讀
自此科舉雖然更制度化了但也失去了考生發揮的彈性
只鑽研八股而不識詩詞歌賦的文人更因而比比皆是
到了清朝雖有人提出反對觀點但沒有更好的方式而繼續採用
直到清末受到西方制度衝擊才結束了千年的科舉制度
作者: lilfox11    時間: 3 天前

tangoxtc 發表於 2025-1-29 11:57 PM
察舉制是從世襲制演變的
以往在分封封建時代由世襲貴族主導管理已然夠用
但隨著春秋戰國的戰亂貴族凋零和 ...

我是覺得這方面是滿多可以討論的

舉察制原本的制度設定,用什麼當標準,誰來做推派,誰可以舉賢
怎麼變成做秀功夫,還有地方大族和指派官員的人情功夫
(假設新上任的太守,不推舉地方士家的人出來當孝廉,就在地方管理上,扯後腿)

或是為了拉幫結派,我袁紹舉你劉備,你劉備舉我兒子袁尚這一類的。

到了九品中正制
因為是中央指派,所以地方士族,無法扯地方官員後腿
但反而造成幾個地方士族靠向中央的大貴族 (大貴族擔任中央舉薦官員,有指派權)
向這個,哪幾個家族是這樣形成的?全盛時期影響多大?平民受到多大的影響這一類的?

到了科舉制度,初始算是打開一點縫給平民有機會
但現實是,一般百姓是很難掌握高深的學問 (書卷和教書老師的流通性)
所以真要考核,士家的這些打小教育的“精英“先天性起點還是比較高
就像你說的,
“世家大族透過數百年累積的經文解義內容進行填鴨式教育後
依然可從明經明算等科中取得大量的官員職位“

這個算是舉察制留下來的問題,士族的教育和寒門的差距太大
比方說劉備出身就那麼高,沒有系統性的培養,他的眼界很難比同期的曹操還要高是一樣的
需要長時間的後天培養。
所以最終是怎麼讓更多的“平民“擁有更平等的機會,怎麼流通學習機會?

還有,科舉原來的目的是為了要收取各項人才
原唐朝的六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

秀才 - 秀才科為最高科等,試方略策五條,要求文理兼通
明經 - 明經要求通兩經,考試兩部儒家經典。
進士 - 進士,唐初試時務策五道。其中包括經、史、時務等三個方面的内容,
明法 - 法律
明書 - 書寫
明算 - 算學

進士算是通科,秀才算是要求很高的策論學士

結果到了宋朝就只剩下進士科......
主要是不是,明經這個用填鴨式就好
然後明算 / 明法 / 明書 這一些不被重視,然後秀才科太難

亦或是,後期變成是只想要當官,就很自然的找最簡單,最有機會升上去的方法 (進士科)
這個一方面是人的通病 (我找最簡單的路線來成功),另一方面是不是政府官員應該要想辦法改善,來讓人們更願意鑽研其他科目

如果算學被重視的話,是不是古中國科研能力可以比較能進步

嘛......這個已經完全離開這個討論題目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5.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