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淺談好萊塢恐怖電影的「阿飄文化」
[打印本頁]
作者:
darchiu0828
時間:
2024-7-30 09:33 PM
標題:
淺談好萊塢恐怖電影的「阿飄文化」
本帖最後由 darchiu0828 於 2024-7-30 09:34 PM 編輯
其實就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題材來看,如1990年《第六感生死戀》(Ghost,香港譯名《人鬼情未了》)或有鬼魂的驚悚片,其實我後來有一個疑問:美國本身不是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嗎?(雖說沒把基督教奉為國教,但觀其憲法顯然就是充滿基督教精神去立法)
身為基督徒的我就聖經理解:基督徒不會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飄來飄去嚇人、害人,頂多「暫時沉睡」,待末日審判再由主決定去天國或是地獄。基督教定義的「鬼」,僅限於天使墮落後變成的邪靈,如著名的魔鬼「撒但」。
簡而言之,基督教是不信人死後會變成鬼的(值得注意的是:中文聖經上「交鬼」一詞是翻譯問題,necromancy是用巫術與亡靈進行溝通、問卜,然而這也是基督徒禁止及忌諱的事,人與亡靈溝通也僅限於necromancy當下的空間與時刻,交談完畢後亡靈就會直接不見,並不會逗留於人間(更不可能自由行動或跑去害人),且在基督徒眼中「亡靈或靈魂並不等於鬼」)。人變成鬼的風俗或傳說,是我們中國文化(或東方文化)比較有的,但令我納悶的是:以基督精神立國的美國,是何時受東方文化影響以致產出那麼多「人變鬼」的靈異電影?
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美國比較早有這種「人變阿飄」題材的恐怖電影,大概是1980年傑克尼柯遜主演的《鬼店》(The Shining ,陸港均譯《閃靈》),而且還是改編自1977年出版的恐怖小說,不確定有沒有更早阿飄題材的美國作品?不過看來這種東方阿飄文化大約在1970-1980年代已經對於美國這樣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了。
作者:
darchiu0828
時間:
2025-4-22 10:03 PM
自己問DeepSeek,它給的回應:
美國好萊塢電影中「人變鬼」的題材,看似與基督教教義有所衝突,但實際上反映了文化傳統、通俗文學與宗教觀念的複雜互動。以下從幾個層面分析此現象:
一、基督教教義與民間信仰的差異
基督教正統教義中,人死後靈魂不會以「鬼」的形式滯留人間,而是等待末日審判。但西方民間文化長期存在與教義並行的超自然傳說:
歐洲前基督教傳統:凱爾特文化中的「亡靈節」、北歐神話的幽靈、英國的「鬧鬼城堡」傳說等,皆早於基督教傳播。這些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成為文學與藝術的素材。
中世紀「煉獄」觀念:天主教曾發展出「煉獄」概念(新教反對),認為未贖罪者需暫時受苦,可能影響了「亡靈徘徊」的敘事原型。
巫術與獵巫歷史:16-17世紀歐洲獵巫運動中,「與邪靈溝通」的恐懼深植文化,間接塑造了鬼怪故事的社會心理基礎。
二、文學傳統的深遠影響
好萊塢鬼魂題材的根源可追溯至歐洲哥特文學與浪漫主義:
19世紀哥特小說: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1818)、愛倫·坡的短篇故事(如《厄舍府的倒塌》),皆融合超自然元素與心理恐懼。
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1603)開場的鬼魂直接推動劇情,顯示鬼魂在西方經典文學中早有合法地位。
維多利亞時期的鬼故事:狄更斯《聖誕頌歌》(1843)中的幽靈,或亨利·詹姆士《碧廬冤孽》等作品,將鬼魂與道德警示、心理隱喻結合。
這些文學傳統為美國電影提供了敘事框架,無需依賴東方文化輸入。
三、美國本土文化的多元融合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其超自然題材吸納了多元文化元素:
非裔巫毒(Voodoo)信仰:如紐奧良文化中的「殭屍」傳說,影響了1932年電影《白色殭屍》。
拉丁美洲「亡靈節」:墨西哥文化對死亡的美學化處理,間接豐富了鬼魂題材的表現形式。
原住民靈性觀念:部分印第安傳說中的「靈魂徘徊」主題,可能與土地創傷敘事結合(如《鬼哭神號》中的房屋建於墓地)。
四、電影產業的商業邏輯
恐怖片作為類型電影,本質上需製造懸疑與恐懼感,鬼魂是直觀有效的符號:
視覺化需求:鬼魂形象(如白袍、半透明、淒厲叫聲)易於透過特效呈現,比抽象的「邪靈」更具戲劇張力。
心理共鳴:生者對死亡、未竟之事的焦慮,透過鬼魂隱喻獲得釋放(如《第六感生死戀》的遺憾與告別)。
類型演變:1930年代環球影業的「怪物電影」(如德古拉、科學怪人)奠定恐怖片基礎,鬼魂題材隨技術進步逐步細分(如1963年《猛鬼屋》聚焦靈異現象)。
五、東方影響的時序與範圍
東方文化對美國鬼片的影響,主要在1990年代後隨全球化加速:
日本恐怖片浪潮:《七夜怪談》(1998)、《咒怨》(2002)的好萊塢翻拍,強化「怨靈復仇」敘事。
香港殭屍片與功夫熱:1980年代洪金寶《鬼打鬼》系列在西方影迷圈引發關注,但影響力有限。
東西方差異:東方「鬼」常與因果、詛咒綁定,而西方鬼魂更多反映個人心理或歷史罪孽(如《鬼店》的旅店象徵殖民暴力)。
關鍵結論:1970-80年代美國鬼片的核心元素(如《鬼店》的封閉空間恐懼)仍屬西方自身脈絡,東方影響是後期疊加的層次,而非起源。
六、宗教與通俗文化的分界
美國雖以基督教精神立國,但通俗文化向來與宗教教義保持距離:
娛樂至上邏輯:觀眾清楚區分信仰與虛構娛樂,教會亦鮮少反對鬼片(除非涉及邪教儀式)。
寓言化敘事:許多鬼魂故事實為社會隱喻,如《陰間大法師》(1988)諷刺中產階級價值觀,《靈異第六感》(1999)探討創傷與和解。
總結:文化層積的產物,非單一源頭
好萊塢的「人變鬼」題材,是歐洲文學傳統、移民文化、商業類型片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基督教教義雖否定「人鬼」,但民間傳說與藝術創作始終與之並存。東方元素的引入,僅是豐富了既有的敘事工具箱,而非源頭。正如卡士柏(Casper)這類「友善鬼」的出現,顯示美國文化對鬼魂的挪用早已脫離宗教框架,轉為承載多元想像的媒介。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5.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